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。近日可靠的配资门户,上海海事大学中国(上海)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教授、博导孟令鹏接受记者采访,就加快培育壮大海洋新质生产力、全力推进上海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多项建议。
孟令鹏认为,上海具备战略区位交汇、海洋产业基础、科技创新能力等优势,但当前上海传统海洋产业存在着近海资源有限、海洋第二产业科技创新生态尚未形成、港产城协同水平不高等问题。此外,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规模较小、企业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等问题也制约着上海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孟令鹏认为,上海应提速培育发展“以质促新”“以新带质”的海洋新质生产力,以更加及时、针对、有效的举措赋能蓝色经济体系构建,推动海洋与陆地的深度融合,在中国特色海洋强国建设中持续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。
对此,孟令鹏提出多项针对性建议。
首先,强化政策统筹与制度供给,推动海洋经济从政府单一主导向多元主体协同转型,要重视民营企业在海洋经济中机制灵活的独特优势。
孟令鹏建议设立海洋科技创新基金、海洋产业发展基金、海洋绿色发展基金等政策性产业引导基金,构建“政策+金融+服务”三位一体支持体系,逐步推进形成海洋金融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,强化资本赋能效应。
二是建立“一大学+一院所+一装置+一龙头”的科技创新范式,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。
孟令鹏建议,建设“上海海洋科技城”,整合上海海事大学、上海海洋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资源,设立海洋新兴产业联合实验室,推行“科学家持股+企业孵化”模式,开展海洋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、设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和协同创新,打造现代海洋产业创新中心。
三是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,推动传统海洋产业提质升级与新兴海洋产业培育。
孟令鹏建议,锚定海洋生物医药、海洋大数据、海洋高端装备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,建设国家级海洋药物研发中心;依托上海数据交易所,打造“海洋数据交易中心”;建立“海洋装备关键零部件产业园”。
四是有序推进长三角海洋一体化战略,实现海湾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孟令鹏建议,构建跨区域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机制,整合区域内海洋资源,共同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。探索推进“东数海算”“东数绿算”等海洋算力中心建设,深化长三角区域海洋经济、海洋科技创新、海洋资源保护利用、海洋灾害防御等领域的合作,打造一体化运作的世界级海洋产业集群,推动形成“研发在上海、制造在周边”的协同发展格局效应。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联运效能,推进跨海域通道与集疏运体系建设,优化海铁公水联运网络,推广“内河集装箱+沿海运输”组合模式。
五是积极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,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生态。
孟令鹏建议,推动从“单一保护”向“系统治理”转型,鼓励发展“海洋牧场+文旅”“海上粮仓+碳汇”等复合型生态经济项目,探索海洋碳汇核算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,构建空间融合、结构融合、功能融合、业态融合的生态型海洋开发模式。实施智慧化生态监测和风险预警体系,为海洋生态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动态支撑。创新生态补偿机制,在融合项目中引入“生态效益”评估维度。
六是实施一揽子与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港比肩的海洋政策,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。
孟令鹏建议,面向深海、远海及极地,加强战略通道和科考能力建设,在临港建设“中国极地装备保障中心”,配备极地科考船维修坞、低温材料实验室等设施,为“雪龙”系列提供维护保障。构建海洋产业链与自贸区政策融合创新矩阵,实施一揽子与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港比肩的海洋政策,包括航运保险、仲裁制度、沿海捎带、口岸监管等,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承保能力与服务能力。
孟令鹏建议,联合连云港片区、宁波片区、舟山片区等长三角沿海自贸片区可靠的配资门户,进一步发挥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功能,形成相互促进、相互受益的区域蓝色经济发展新格局。
金富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